朱敏达

扬州大学

摘 要:

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问题, 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环境、高校德育环节、大学生个人素质三方面探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 一是从创新机制、挖掘资源、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借鉴域外经验等方面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长期性的, 今后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如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的问题, 言教与身教、正面宣导与监督制约结合的问题, 跨学科、跨校际协作研究问题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类市场主体的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整体道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群体, 其诚信也大大滑坡。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最初还只是表现在学习环节中, 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复制拼凑等, 但近年来大学生失信违约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 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不仅引起社会公众的侧目, 而且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深思忧虑, 乃至有研究者在面对有关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所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时, 忧心忡忡地指出: “当少数人 ( 8. 9% ) 选择只要不违法, 可以选择讲假话时……我们深知, 中华民族又到了一个最危急时刻。”[1]正是基于这样的忧虑, 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问题成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围绕大学生诚信所做的各种调查和研究成果显著, 笔者以“大学生诚信”对知网进行“全文检索”, 竟然得到十多万条记录; 而即使检索“篇名”也会获得近四千篇记录。梳理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 了解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探索今后研究的趋势, 很有必要。综观既往的研究, 关注的重点无非在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的研究, 一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的研究。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研究

( 一) 研究工具

客观全面地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这可以使一些具体因素有所归类, 也易于得出有内在联系的结论。廖志诚认为, 诚信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社会意识。因此, 诚信不管在某一个体身上, 还是在某一社会之中, 其发生、发展和改变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是某种具体、现实的社会存在的最终反映。同时, 诚信在本质上也是个体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因此, 探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主要可以从社会环境、高等学校教育和大学生个体这三个方面因素来分析……社会环境是诱发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部原因, 高等院校道德教育的弊端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是导致其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2]61廖志诚的这一分析框架既能容纳很多子因素, 又能突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使研究目的落脚在改进高校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上。这是目前所见有关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各文中最具思辨性的认知起点和逻辑关联。

( 二)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成因

研究者主要从社会大环境、高校德育环节、大学生个人素质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所谓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影响, 主要是指近些年社会上腐败蔓延、功利主义盛行、政绩观片面、“金钱至上”弥漫、传统道德缺失、假冒伪劣常见、见利忘义逞能等负面现象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道德认知和行为价值取向[3]。人们为了片面发展经济所付出的诚信代价相当巨大, 这种诚信失序势必殃及年轻人。现代化过程中凸显的各种悖论、思想倾向及现实问题令人深思。少数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 见利忘义, 将道义、信誉置之脑后, 崇尚金钱权力, 迷信运气, 官员贪腐、企业制假、传媒弄虚等等, 所有这些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4]。“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 “客观上也助长了个别大学生唯利是图的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5]127。另外, 社会用人机制的弊端 ( 片面要求毕业生绝对优秀) , 家庭教育的不足,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

2. 高校德育环节的缺失

高校对于在校大学生负有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职责。从教的方面看,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上还往往存有误区, 偏重“知”, 忽视“行”。“简单认为诚信是一个道德认知的问题, 忽视在日常道德活动中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诚信教育。认为大学生之所以存在诚信缺失, 主要是认识不到位, 只要认识提高了, 行为也必然随之规范。因此, 学校诚信教育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认知, 而对于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缺乏足够的关注, 把道德认知简单地等同于道德行为, 导致诚信教育知与行的分离。”[2]62而“道德目标设置过高, 与社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 脱离现实生活的诚信教育不能使学生从内心形成道德认同, 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5]127。从管理方面看, 高校奖惩、制约机制不健全、不给力也是大学生失信行为多发的客观原因。“当前大学生失信成本过低是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6]

3. 大学生个人素质对其诚信状况的影响

整体看, 大学生因自身素质问题而导致失信行为多发的原因在于: 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 社会生活经历单一; 社会阅历尚浅, 对社会转型期的不良社会现象感到困惑; 容易将自己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误以为社会本质[2]62。由于大学生来自经济文化发展不同水平的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 家庭经济状况各不相同, 发生失信行为的动机也会有差异, 有关分析侧重从日常生活的视角梳理了大学生行为失信的自身原因[7]。近年来, 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观、义利观的了解与认同, 也是其行为失信的自身原因之一。

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近年来, 高校德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对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提高教育实效, 各抒己见, 论文迭出。

( 一) 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在机制上要做到七个结合, 即大学生诚信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8]。要建立并运行一套大学生诚信教育评估检测系统, 包括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把大学生诚信教育纳入高校本科水平评估检查计划的范畴、高校要成立大学生诚信教育联合评估测评机构、通过学生各团体组织进行评估检测及反馈[9]。要系统研究有关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的诸多关联性问题, 首先要明确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模式构建须遵循的原则, 即在理念上注重以人为本、认识上注重规范化、内容上体现现代化、管理上实现制度化、方式上体现生活化、载体上注重公开化、体制上实现同步化、评价标准上强调科学化。其次以“思想工作系统化、组织工作制度化”为基本思路, 围绕诚信教育主线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在诚信教育机制的构想中, 将该机制设定为“输入阶段”、“塑造阶段”和“输出阶段”。从当下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入手, 建构大学生诚信目标体系, 确定组织、调控、塑造、监督、动力、约束、评价及反馈等工作环节, 明确阶段性教育内容, 并分解到学期组织落实[10]。另外, 从德育生活化视角看, 诚信教育的目标要贴近生活, 诚信教育的方法要突出实践, 诚信教育的环境要形成系统[5]128。

( 二) 挖掘诚信教育资源

关于丰富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资源, 不少研究者都强调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诚信观、义利观来充实教学内容。以儒家为代表的诚信思想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在: 诚信立人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 内诚而外信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当然路径选择, 践行诚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11]。将儒家的诚信思想融入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能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路径。

( 三) 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既要自律也离不开他律, 因此, 近年来颇多论文论及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测评体系及奖惩机制等监督约束办法, 其中侧重从理论层面研究的主要涉及: 高校学生信用管理模式及信用管理体系的探索。侧重从应用层面研究的主要涉及: 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以及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和利用等。

(四) 借鉴域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经验

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确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有值得借鉴之处。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特点为: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高度重视; 多学科、多层次进行诚信教育; 严格考试制度和日常道德管理; 利用大众媒体强化诚信教育, 利用宗教信仰进行诚信教育。其启示为: 丰富诚信教育方式、激发大学生诚信热情; 完善诚信教育环节、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 完善诚信教育机制、使大学生诚信教育步步为营; 挖掘文化传统资源、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加大诚信教育投入、群策群力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12]。另外, 美国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也有值得借鉴之处。美国高校尤其注重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培养, 具体表现在: 重视高校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精神; 加强教师的诚信指导与监督、改善学术研究的社会环境; 吸纳学生参与制订实施学术诚信规范、发挥学术诚信的自我教育功效[13]。值得一提的是, 新加坡大学诚信教育的内容以中国儒家传统道德学说为主[14]。 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和解决其实际生活困难结合起来, 有关方面要建立特困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完善贫困生救助体系并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 使得他们能在政府与社会各方的温暖关怀下顺利度过难关, 从而增强其对社会的信任程度[15]。

三、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

近十多年来, 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论文数量众多, 视野不断拓展, 质量不断提高, 对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长期性的, 有关此问题的研究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就笔者见知所及、覃思所逮, 以下几个问题似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现不揣浅陋, 赘陈于下: 第一, 怎样把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诚信”既是重要核心价值理念又是当下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因此, 可否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第二, 怎样把握言教与身教、正面宣导与监督制约的关系? 目前不少人将大学生诚信缺失归咎于失信成本过低, 因而过分看重强化监督制约的作用。束缚其手不等于悦服其心, 高校立德树人神圣使命的实现, 终究要靠广大教育工作者倾心竭力。第三, 跨学科、跨校际协作研究有待加强。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大学生诚信缺失是多种矛盾集合的产物, 应对之策不可能有什么偏方秘诀,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通力合作, 综合施策。在学术探讨上, 也需要有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以及校际之间的协作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太经.省鉴与传习: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廖志诚, 林似非.论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治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6) :60-65.

[3]洪跃雄.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7) :1-2.

[4]钱益民.浅析儒家思想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10) :107-109.

[5]吴荣军.德育生活化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江苏高教, 2015 (3) :127-129.

[6]宋朝普.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哲学和经济学基础[J].传承, 2009 (4) :74-75.

[7]陈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程度及成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6) :20-22.

[8]邹菊如.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5 (20) :61-62.

[9]顾慕娴.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5) :172-175.

[10]马军党.试论高等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142-145.

[11]李崇爱, 欧志文.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9) :165-168.

[12]许昌国, 李现红, 刘晓萌.浅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和利用[J].山东档案, 2009 (2) :34-36.

[13]冯颜利, 崔延强.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68-70.

[14]常建勇.美国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对我国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3) :108-111.

[15]刘中祥.对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7) :70-71.